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火雞

看著我冰箱裡的火雞
首先想到的問題是 每年到底有幾百萬隻火雞在感恩節前後一週被宰
(更 我很懶 所以有人查出來請告訴我)

美國公司很人性 看到萬聖節一大堆人戴著假髮上班你就會相信
我的公司人性到感恩節每人發一隻火雞

我拿到的這隻很乖 只有12磅重 等於5.5公斤 等於9台斤
可以練舉重

拿到火雞有個好處
就是可以拿來當閒聊的話題

我的同事都比我老一截
平常沒事實在聊不起來
我也不看美式足球 當大家聊的熱絡 我也只能問"有聽過Chien Min Wang"嗎?
然後就整個冷掉

有了火雞就不一樣
大家聽說我即將烤我人生中第一隻火雞
意見紛紛
Jen說要借我大烤盤
Mark說要給我她老婆的電話 (諮詢火雞食譜用)
Gautam說他啥都不知道 (純插嘴 他也是剛來美國的傢伙)

整理一下大家的寶貴的意見
我歸納如下 希望對其他也在緊張不知道如何烤火雞的同好有所幫助

1. 要提早解凍 冷藏解凍要三天 不然就是室溫過夜
2. 要洗 裡外都要洗
3. 內臟要拿出來 不要連著塑膠袋就拿去烤了 (聽起來這是人人幹過的蠢事)
4. 要買烤肉專用大烤盤 不然會打翻 (一隻燙得不得了 重達五公斤的火雞....這很重要) 烤盤要有把手
5. 要買大烤肉叉 以及一把鋒利的大刀
6. 要有烤肉用溫度計
7. 填料不要真的填 很難熟 還會產生寄生蟲 (????)

呼 還沒開始已經緊張兮兮了

火雞阿火雞

其實我滿腦袋想到的是最近電視上看到的廣告
有個媽媽在洗一隻大火雞 很重 又很滑
不小心整隻火雞掉到地上 好不容易拿起來了 卻扔不回去水槽
最後用力一扔
沒想到整隻十幾磅的火雞撞破玻璃窗
飛出去變成飛雞擊倒院子裡的爸爸..........

沒事搞這麼大一隻到底是為何?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轉載: 悲慘工作的三個徵兆

悲慘工作的三個徵兆

EMBA雜誌編輯部/文

從小,看著自己的父親每天拖著沈重的步伐去工作,知名作家藍西歐尼
(Patrick Lencioni)就開始苦思,工作為什麼要如此悲慘?這一路走來,藍西歐尼體會到很多人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卻無法實踐自我,也挫折連連。再長大一些,藍西歐尼了解到,痛苦工作對個人與社會都是很大的傷害。因此,他開始想要探究這個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藍西歐尼的新書「悲慘工作三徵兆」(The Three Signs of a Miserable Job)在今年八月出版,分享他多年來的觀察。

藍西歐尼首先澄清,悲慘工作與壞工作之間是有區別的。壞工作依人而定,某個人夢想的工作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惡夢。但是,悲慘工作就放諸四海皆準了。悲慘工作讓一個人晚上回到家時,深感挫折,並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人。這樣的工作耗盡一個人的精力、熱情與自尊。悲慘工作不侷限在某個層級,專業運動選手、執行長覺得工作悲慘的程度,有時並不比一個清潔人員或速食店店員來得低。根據蓋洛普的調查,有高達七七%的人討厭自己的工作。

人為什麼會討厭工作?其解決方法又是什麼?根據藍西歐尼的研究發現,悲慘工作的成因與解藥都落在直屬主管身上。許多企業也發現,員工與其直屬主管的關係,是員工工作滿意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員工的薪資很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有自主權,但如果主管無法提供他工作所需,他依然會覺得不滿足。

那麼,你的工作是不是悲慘工作?它有三個徵兆:

1.無名(anonymity)。這是員工的感覺。當員工感到主管對他不感興趣,一點都不想了解他的生活、興趣與企圖時,員工就會產生這種無名之感。

2.無關(irrelevance)。當員工工作中感覺不到對別人的生活產生影響時,就會感到自己無關緊要。每名員工都需要知道,他的工作對他人,也許是顧客、同事或主管等,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3.無可測(immeasurement)。指的是員工無法衡量自己的貢獻或工作的好壞。他們需要主管給予主觀意見。

既然主管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為什麼很多主管做不好?原因在於,少有主管真正對人有興趣。他們不知道他們需要告訴員工所做的事的確對某些人產生了影響。另外,主管會覺得自己太忙,忘了他最重要的工作其實是提供員工工作所需。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並不想介入員工的工作太多。

如果,你發現自己就身處悲慘工作時,怎麼辦?你可以先衡量自己的主管,是不是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事實是,有許多主管也希望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儘管他們表現出來沒興趣的樣子。

悲慘工作的員工也可以協助主管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與主管的關係很好,就容易解決了。你可以直接對主管說:「嘿,你知道嗎?如果你多了解我一點,知道我對什麼事情最感振奮,這對我很重要。」

有時候,你也可以反客為主,主動表示對主管的生活感興趣,主管也會開始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你。不過,當你了解你的主管真的對人一點都不感興趣時,也許就是你換工作的時候到了。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產品是被買 不是被賣的"

以前聽到一位創業家演講
讓我讚嘆 強者果然是不一樣啊

創業家先生以五千美元起家
車庫創業十年
什麼慘事都遇過
甚至還被自己的律師告
最後賣了自己的公司
得到的結果是: 一億元美金的身價

(創業果然才是致富的王道)

他演講中的一句話 衝擊很大:
"Products are bought, not be sold" (產品是被買的 不是被賣的)

真是酷到不像話

強者一定都會有這麼一句
乍看之下毫無道理
但仔細一想充滿智慧的座右銘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MBA求職的過程

每所商學院都會用盡心思包裝學生
精美的包裝與學校的招牌
讓MBA學生們有機會把自己"賣給"摩根史丹力或是麥肯錫

找不到工作或是實習機會的MBA學生們
都會有一種賣不出去的挫折感
(請想像恐龍援交妹 被取消交易的辛酸)

我承認這個 "應徵-面試-被拒絕-再應徵-再面試-再被拒絕..." 的輪迴是很屌的學習經驗

不過很多人的心態卻被搞得有問題
包括學校本身與很多同學都太重視包裝
履歷表寫得不像本人 面試講得都是放屁
真材實料的能力被降到最次要

商學院教導我們成為推銷員
而不是一個培養我們成為高手

"產品是被買 不是被賣的"

回歸到教育的基本精神
那就是學習知識 累積實力 把自己變成一個大家想買的產品

專注的角度不同 成就出來的結果差距就很大
創業家先生用這樣的精神
讓自己成就了一億美金的身價
我期許自己不要變成很會放屁的推銷員
把自己賣到一個根本不想去的地方
等著被操死或是被開除 (後者可能性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