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要當科學家先當一個輸家

在淪落到貪婪的商場之前,我曾經做了三年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三年的回憶,讓我可以用一個詞濃縮所謂的科學研究 - 那就是練習當個輸家.

愛迪生說得好: "I didn’t fail 2,000 times to make a filament light bulb. I found 2,000 ways not to make a carbon filament light bulb." (我並不是失敗了2000次才發明了燈泡,我其實是發現了2000種不能製造燈泡的方法)

科學家就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輸家,你得要準備失敗兩千次,才能成功一次.

我那三年的科學研究,就是發現了三個與帕金森氏症"無關"的基因.

試想看看,如果你可以每天早上按掉鬧鐘,刷牙對著鏡中的自己說: "今天在我人生的價值,就是再一次的失敗." 那你已經準備好當一個科學家的準備了.

你會好奇,科學家是怎麼堅持不斷的每天走向失敗?這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負回饋. (假如你國小三年級時,每天努力寫完功課的回應,就是導師罵你笨,連罵三年,你有辦法畢業嗎?)

答案是"希望"

希望 - 是讓科學家們願意領著微薄薪水卻天天走向失敗的原動力

"我希望有朝一日寫出能刊登上Science的文獻"

"我希望能申請去哈佛做博士研究"

"我希望能成為史丹佛的教授"

"我希望能拿到諾貝爾獎"

我很佩服能靠希望活著的人,他們真的很強.

我有學長,現在快四十歲,了,還窩在一個待了十幾年的小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他現在做的事情,從我十年前大學畢業時,就沒變過.

佩服!

沒有留言: